楊麗萍大劇院,一直以來都以“C位出道”,且一直“爆紅”,作為大理文化藝術新地標,吸引著眾多本地居民和國內(nèi)外游客前來打卡。觀看劇院里上演的民族音樂劇《阿鵬找金花》,也是人們向往的藝術之旅。
“雕得金龍騰空飛,刻出雄雞報五更,鑿成百鳥枝頭唱,鏤花引蜜蜂。”一首傳統(tǒng)的白曲,是對劍川木雕最形象生動的吟唱。
很多大理白族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童年記憶:“朝斗”,即尾著奶奶輩到寺廟或某戶人家,看著穿戴整齊的老齋奶們,跟隨大師父,燒香念經(jīng)祈福。 這朝斗,是白族“上星祈福了愿”的民俗活動,六月初六朝南斗,九月初九朝北斗。南斗為“延壽星君”,朝南斗求的是健康長壽;北斗為“解厄星君”,朝北斗為的是追念逝者,為逝者祈福。二者都屬于阿吒力民俗活動。除此之外,正月初一彌勒會,二月初八釋迦牟尼太子游四門,二月十九觀音會,四月初八佛祖誕辰,以及建新房的人家“安龍墊土”、沒有子嗣的人家求子等,都有相應的朝賀和祈福活動,均由民間各種阿吒力會及會中的大師父組織,有條不紊。
大理人自古熱情好客,請吃殺年豬飯是民間的傳統(tǒng)習俗,殺年豬時友人、親戚、鄰里相聚來吃殺年豬飯共享美味和快樂,而“肝生”則是彌渡殺年豬的宴席上最醉人的滋味,彌渡人生生世世難以割舍的鄉(xiāng)愁。 尋找“肝生”里的鄉(xiāng)愁,選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,向《小河淌水》的故鄉(xiāng)彌渡——出發(fā)! 從下關驅(qū)車,上楚大高速,彌渡口下,大約半小時,便到花燈之鄉(xiāng),尋味而來,誰也說不清肝生這道美味是何時擺上殺年豬飯的宴席上的,只記得每一個土生土長的彌渡人都是在肝生的滋潤中長大的。
穿過周城果蔬鮮亮的菜市場,走過一條數(shù)百米長的窄窄巷道,右轉(zhuǎn),就是藍續(xù)古法扎染坊。周城是中國最大的白族村落,一個以“城”為名字的村子,白語叫“字怎”,意為制作之地或縫制,在蒼山云弄峰下,霞移溪穿村而過,至今保留著手工扎染的工藝,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其中以板藍染為特色,數(shù)十個大大小小的染布作坊和街面上琳瑯滿目的扎染布,讓它看上去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藍色的,“藍續(xù)”,就是把這種藍延續(xù)下去的意思。
白崖古道自東而西,從今祥云云南驛經(jīng)彌渡新發(fā)村金殿窩(又名鋪山),雞鳴村達白崖古城,往西經(jīng)化城,橋頭哨,一條古老的驛道便呈現(xiàn)眼前。古道寬三、五米,皆由大小青石相砌,千百年來,風吹雨淋,人踏馬踐,留下了無數(shù)深深淺淺的履痕蹄跡。路旁雜木叢生,百草豐茂,一澗山水淙淙南流,唱著千年古道挽歌。可謂“人稀地僻境幽幽,鴻澤無聲一水流”。沿著曲曲折折的驛道由南而北,幾經(jīng)峰回路轉(zhuǎn),一橋長虹臥波,橫跨南北,這便是著名的天馬關橋。
大理,是風花雪月的浪漫之鄉(xiāng),天作地合的愛情之都,中國最佳的愛情表白勝地,來大理結(jié)婚吧,許下山盟海誓,見證海枯石爛! “大理三月好風光,蝴蝶泉邊好梳妝,蝴蝶飛來采花蜜,阿妹梳頭為哪樁。”20世紀60年代,電影《五朵金花》在全國放映,阿鵬與金花的絕美愛情故事,在蒼洱大地上一代代傳唱。